• 声学设计

    音质设计

  • 体育场建声参考

    体育建筑应根据其类别、等级、规模、用途和使用特点,确定其声学设计指标,并在设计中采用实现预定指标的相应措施。当有多种功能使用时,应按其主要功能确定声学指标,并通过扩声系统兼顾其他功能。声学处理方案应结合结构形式、观众席和比赛场地的配置、扬声器设置以及防火、耐潮等要求。处理比赛大厅内吸声、反射声和避免声学缺陷问题时,应把自然声源、扩声扬声器作为主要声源建声与扩声设计协调同步展开工作。体育建筑广播电视用房的播音室、评论员室、声控室等应按要求作声学处理,使之达到预定的指示;练习房(馆)、运动员休息室、教练室等设置有线广播和对讲系统应根据设施等级确定。应符合所规定的允许噪声标准。体育比赛和体育设施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体育场的主要声学指标宜符合表1的规定。

  • 教学课室声学应用参考

    随著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普通教室授课环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授课的信息含量,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往往需要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声等信息,将视觉和听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多媒体教室成为各大高校建设的主流,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却忽略了声音环境的营造,或者说效果并不理想。既要保证教师语言的清晰度,又要保证音乐、效果声的保真度,使其具有感染力,并且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声音环境受到了来自内部与外部噪音源、室内声学、建筑设计、扩音设备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为了建设良好的声音环境以获得合适的混响时间及减少声音缺陷,利用电声设备去传奇控制和改善音质,从而提高响度和声场分布的均匀度,是改善教室的音质和提高音响效果的可行的办法。但在实际中,为使不同场合的声音有各自的特点,对混响频率特性也进行适当调整。对音乐用的厅堂,其低频混响时间可略长于中高频,以使音乐声更加丰满、优美、厚实。房间的混响时间是影响听音和录音音质的重要参数。

  • 注:①特殊安静要求的房间指语言教室、录音室、阅览室等。一般教室指普通教室、史地教室、合班教室、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琴房、视听教室、美术教室等.无特殊安静要求的房间指健身房、舞蹈教室;以操作为主的实验室,教师办公及休息室等。②对于邻近有特别容易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的干扰噪声(如演唱)时,表2.1.1中的允许噪声级应降低5dB.隔声减噪设计位于交通干道旁的学校建筑,宜将运动场沿干道布置,作为噪声隔离带。产生噪声的校办工厂与教学楼间,应设足够距离的噪声隔离带。如教室有门窗面对运动场时,教室外墙至运动场距离不应小于25m。第2.2.1条教学楼内如无足够保证的减噪措施,不得设置发出强烈噪声和振动的机械设备。第2.3.1条教学楼内的封闭走廊、门厅及楼梯间的顶棚,条件许可时宜设置吸声系数不小于0.50(中频500~1000Hz)的吸声材料或在走廊的顶棚和墙裙以上墙面设置吸声系数不小于0.30的吸声材料。吸声材料的选用,应符合防火的要求。

  • 注:表中混响时间值,可允许有0.1s的变动幅度;房间体积可允许有10%的变动幅度。第4.3.5条产生噪声的房间(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琴房、健身房)如与其它教学用房同设于一教学楼内,应分区布置,并应采取隔声措施。

    音乐厅堂建声技术应用参考

    音乐厅是提供音乐演出的建筑。专业音乐厅最初诞生于17世纪的欧洲大陆,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现在丰富多彩的厅堂类型。在音乐厅中演奏和听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音乐作品的风格、乐师的演奏水平、音乐厅的空间环境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双重因素的结合为音乐厅的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特殊性与创作难度。

    在音乐厅的声学特性上,音乐演奏与音乐厅的关系类同与乐器的"激声器"与"共鸣器"之间的关系。音乐声在音乐厅内将经历产生、传播、混合、反射、吸收等多种复杂的声学过程,并形成多种多样的音响效果。因此,音乐家的演奏效果,除了演奏的本身的功力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则在于音乐厅自身的音响、声学特性。音乐厅的声学设计要求与建筑艺术紧密相结合。如何将音乐、声学、建筑美声三者巧妙的融合,创造出一种令使用者能完美地接受音乐的氛围,中一种聆听音乐的美好环境,是音乐厅设计中所必须的解决问题。

    一、音乐厅的分类

    1、交响乐厅;2、室内乐厅;3、合唱厅;4重(独)奏(唱)厅;5、管风琴演奏厅。

    二、音乐厅的声学设计

    音乐厅的建声设计是关系到场馆音质的核心部分,也是音乐厅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在应堂内经过产生、传播、混合、反射、吸收等多种复杂的声学过程之后所形成的音质效果对厅堂的使用来说是至重要的,并成为评判音乐厅建筑设计成败的首要因素。

    音乐厅的音质标准要求很高,音乐表演的方式主要以自然演奏为主,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声能,使得听众接收到有足够响度、纯真和被美化了的声音成为其声学设计的最终目标。音乐厅声学设计是多学科综合技术的设计。在音乐厅工程实践中,建声设计习贯穿于从设计到建成调式的全过程。

    三 、混响时间的确定和控制

    混响时间是继声压级(响度)之后的重要声学指标。它与厅堂的容积密切相关。厅堂容积大,混响时间和;反之,混响时间知。不同的音乐或同类 音乐的不同作品,对混响时间也有各自的要求(表1);音乐厅要求长混响,室内乐稍低,而合唱、独奏和重奏更低些。

  • 为了使音乐厅达到设计预计的最佳混响时间,保证良好的混响频率特性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合理确定演奏厅的每座的容积:音乐厅每座的容积是根据演奏音乐作品的种类不同而定,大致控制在6-10m/座为宜。

    2、减少听众与座椅的声吸收:在音乐厅听众和座椅的声吸收,约占厅内总吸声量的80%左右,因为,在设计混响时间控制时不要忽略座椅的选择以。

    3、反射板与扩散体的设计:反射主是为了缩短反射与直达声的声程差;扩散是为了使大厅拥有均匀的声场和良好的频率响应并消除音质缺陷。

    四、噪声和振动控制

    1、围拦结构的隔声:它主要包括墙体、楼(地)板、屋顶及门窗的隔音处理。

    2、空调系统的消声与减振:空调系统的消声主要指降低通风机通过管道传入音乐厅的噪声和进出口引起的气流噪音。

    3、其他工程设备的消声与隔振:如电梯、发电机房、以及舞台灯光机械设备的噪音处理和减振制。

  • 注:表中混响时间值,可允许有0.1s的变动幅度;房间体积可允许有10%的变动幅度。第4.3.5条产生噪声的房间(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琴房、健身房)如与其它教学用房同设于一教学楼内,应分区布置,并应采取隔声措施。

    多功能厅堂声学应用参考

    一、多功能厅建声要求

    1、会堂、报告厅和多用途礼堂的观众厅音质主要应保证语言清晰,厅内各处还宜有合适的相对强感(强度因子)和均匀度,观众厅内任何位置上不得出现回声、多重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缺陷,且不受设备噪声、放映机房噪声及处理环境噪声的干扰。

    2、观众厅的容积超过1000m³时宜使用扩声系统,并应把扬声器位置作为主要声源点。

    二、观众厅混响时间

    2、在频率为500~1000Hz时宜采用图2所示对不同容积的合适混响时间范围。

    3、混响时间频率特性,相对于500~1000Hz的比值宜符合表2的规定。

    4、混响时间应分别对125Hz、250Hz、500Hz、1000 Hz、2000 Hz、4000 Hz六个频率进行估算。估算值应取两位有效值。

  • 四、混响时间对室内音质的影响

    混响时间短,表明以直达声、早期反射声为主,可提高语言清晰度,但过短的混响时间,声音会显得干涩、响度变弱;混响时间长有利于声音丰满,但过长的混响时间会降低声音的清晰度即语言可懂度。一般的概念是语言节目为主的厅堂,混响时间适当短些,以提高可懂度;音乐演出的厅堂可适当长些,以增加丰满度,但一定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作为会议厅,一般推荐的最佳参考混响时间为0.8~1.0秒。

  • 录音棚(室)建声应用参考

    (录音棚和录音室名称区别,习惯上一般较大的空间称“棚”,较小的空间称“室”)录音棚是一种使用功能要求很高的空间场所,声环境要求较短的混响时间和更低的背景噪声级。录音室的声学要求是保证语言清晰、不失真,不受外界噪声干扰。音质主要是“语言清晰、可懂度高,其次是良好的丰满度”,在主要使用条件下,具有相应于拾音要求的混响时间频率特性,抑制影响拾音音质的声缺陷,如回声、颤动回声、低频嗡声等,根据上述要求录音棚的设计指标推荐宜用短混响,根据室内容积选择合适的混响时间,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要求平直。根据录音内容,录音棚可分为音乐录音棚和语言录音棚两类。

    音乐录音棚又可分为四种:

    1、自然混响录音棚;

    2、强吸声多声道录音棚;

    3、强吸声与自然混响组合录音棚;

    4、多功能音乐录音棚语言录音棚(室)又可分为:对白录音室、播音室、配音室等多种类型。录播室的混响时间由节目的种类、录播室的体积和录音方式来决定。

  • 房间比例和体型

    录音室一般体积较小,尤其是语言录音室,面积小的只有10m左右。在这么小的室内,低频区共振率 分布不均而引起声染色,因此,录音室长、宽和高三者比例要满足一定要求。录音室可以采用不规则体型,以利防止声染色的出现。录音室不得采用剖面为正方形或具有凹面墙、穹形顶的体型。